前幾天成都站遭遇暴雨,不少乘客為了躲避大雨在站內撐開雨傘,卻被工作人員緊急廣播制止。這一幕讓很多人疑惑:躲雨打傘天經地義,為何在高鐵站就行不通?接下來就隨衛鷹智能衛潔墊小編一起看看吧!
高壓接觸網:雨天的隱形雷區
高鐵站站臺上方的接觸網帶有 2.75 萬伏高壓電,雨天更成了潛在的危險源頭。電力專業人士解釋,金屬傘尖在風雨中晃動時,一旦靠近接觸網,結合地面積水的導電作用,極易引發電弧放電。雖然鐵路站臺設計已確保旅客與接觸網的距離超過 2 米安全線 —— 以 1.75 米身高的旅客在安全線內撐傘為例,傘尖與接觸網的最小距離仍有 2.1 米,但雨天的復雜環境會打破這種平衡。雨水會縮短空氣絕緣距離,而金屬傘尖若不慎越過安全線,哪怕只是瞬間靠近,都可能觸發致命風險。
列車 “吸力”:看不見的危險拉扯
當高速列車進站時,車體與站臺之間會形成強烈的負壓,就像一只無形的手。這種吸力足以將未握緊的雨傘瞬間扯走,不僅可能損壞雨傘,更會導致持傘人失去平衡,在擁擠的站臺上引發連鎖碰撞。2018 年上海虹橋站曾發生類似事件,一列高鐵進站時的氣流卷走了乘客手中的雨傘,傘骨碎片飛濺險些劃傷鄰座旅客。
空間隱患:混亂的連鎖反應
打傘時展開的傘面會遮擋視線,在客流高峰時段,極易與其他乘客發生碰撞。更關鍵的是,傘面占用的額外空間會壓縮通道寬度,延緩疏散速度。成都站暴雨當天,就有乘客因雨傘勾住他人行李導致入口擁堵,幸好工作人員及時疏導才未造成事故。
安全指南:正確避雨方式
鐵路部門建議,雨天出行盡量選擇雨衣或防水外套。若必須用傘,優先選擇無金屬傘尖的折疊傘,且始終保持傘尖遠離接觸網方向。站臺上的黃色盲道線是安全警示線,即使沒有 “禁止打傘” 標志,也應避免在附近撐傘。記住一個簡單原則:在站臺行走時,雨傘高度不超過頭頂,始終與接觸網保持 2 米以上距離。
那些被工作人員及時制止的瞬間,看似不近人情,實則是對生命安全的嚴密守護。在高鐵站收起雨傘,既是遵守規則,更是為自己和他人筑牢安全屏障。
小拓展:
高鐵站、飛機場、酒店、寫字樓、商場等公共場所衛生間的馬桶是共用的,不同用戶輪流使用,極易造成交叉感染。
為了保障顧客的衛生安全,建議公共場所運營者及時給公共衛生間安裝配套衛生防護設備---衛鷹產品(自動換套馬桶蓋或商用智能馬桶)。
衛鷹產品支持自動更換馬桶座圈薄膜,一人一墊,杜絕交叉感染!